《機械工業“十三五”企業管理發展規劃建議》發布

                字號:

                2016-07-06來源:中國機械管理網

                  【編者按】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七屆四次理事(擴大)會議于日前召開,會議聽取并審議通過了《關于機械工業“十三五”企業管理發展規劃的建議》。這是整個機械行業在“十三五”時期加強企業管理工作的新的指導性綱領文件。

                  機械行業歷來重視企業管理,《機械工業“十二五”企業管理發展規劃》有效地推動了機械企業強化管理、轉型提升、增強市場競爭實力,為保障行業平穩運行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行業運行持續承壓的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十三五”企業管理規劃的出臺,必將對廣大機械企業圍繞“中國制造2025”戰略,把握發展機遇,創新發展模式,調整結構提質增效,努力達成“十三五”各項預定目標,發揮有力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現經授權,《機械工業“十三五”企業管理發展規劃的建議》在中國機械管理網全文發布,以供業界學習、研究和參考。


                關于機械工業“十三五”企業管理發展規劃的建議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非常關鍵的五年,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勝利實現,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確保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因此,“十三五”規劃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擔負著向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提供機械裝備與服務的任務,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國防建設的加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提升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舉足輕重。

                第一部分:“十二五”回顧與“十三五”形勢展望

                  一、企業管理轉型提升,保障行業平穩發展

                  (一)“十二五”期間行業經濟持續得到發展,但增長速度明顯放緩

                  2015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98萬億元,利潤總額達到1.6萬億元,行業經濟總體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但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回落。“十二五”期間,機械工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但主要指標增速持續下行。隨著工業化初中期向中后期階段轉變,機械工業的發展已進入增長更趨平緩的新時期。

                  機械工業企業中,出現不同規模企業分化加強的趨勢。中小企業運營發展壓力加大,部分中小企業盈利水平下降、銷售額增長緩慢。行業內大型企業相對處于優勢地位,2015年,我國機械工業500強單個企業最高收入由2011年的6097億元上升到11614億元;500強企業的銷售收入由2011年的59431億元提升為80735億元;利潤總額由2011年的4831億元升至6986億元;進入世界機械500強的中國企業由2011年的81家(大陸企業71家)增加到104家(大陸企業92家)。

                  但從總體上看,機械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仍然增長緩慢,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的增長水平低于同期銷售額的增長水平。

                  (二)“十二五”期間,機械企業積極提升管理水平,取得豐碩成果

                  “十二五”期間,面對嚴峻的經濟發展形勢,機械企業積極推進改革與管理優化,從企業結構調整、資產結構優化、技術研發投入多角度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第一,企業結構調整方面。一方面,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混合所有制經濟和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等新嘗試不斷推進。很多企業積極構建混合所有制的產權結構,并由此建立起科學的法人治理、激勵約束并重的運行機制;還有一些企業面向海內外市場招聘公司總經理,邁出了全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步伐。另一方面,行業內企業積極進行資產結構調整。機械工業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并購活動活躍,各類型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過程中,對經營業務及時進行調整,通過企業資產的優化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以提高資產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第二,生產質量管理方面。行業內大部分企業推行著精益生產,基本上形成了5s管理,生產流程得到逐步優化;很多企業能夠按照標準和維修管理制度對設備進行維護保養,保障安全生產;企業比較重視裝備的技術提升,優化工藝參數,提高自動化程度。質量管理也得到企業的普遍重視,多數企業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比較關注產品的檢測與質量改善活動,并通過控制供應商產品質量、加強客戶溝通、建立質量激勵機制等舉措加強企業質量管控。

                  第三,技術投入方面。近年來,機械行業技術投入比率總體保持增加態勢,大型企業在投入比率上多于中小型企業,但從趨勢上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變化,中小企業的技術投入比率同大型企業間的差距正逐漸縮小。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在高鐵、核電、工程機械等領域實現了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在國際市場上打造了一批有品牌、有市場、有競爭力的優勢產品;中小企業中也出現了一批“專、精、特、新”的示范性企業。

                  第四,企業管理得到普遍重視。加強企業管理、通過管理提升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的思想,得到了行業內企業的普遍認同。不同規模的企業紛紛在影響企業發展的關鍵管理環節進行優化升級,通過加強管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整體實力。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的統計顯示,中型、小型企業的管理重點仍然集中在產品研發、營銷管理、精益生產、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環節;大型集團公司則將關注點延伸至影響企業長遠發展和間接提升企業經營效益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知識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等環節。對企業管理的重視,成為了企業管理者不斷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內在動力。

                  通過優化調整,機械制造企業總體運營能力和管理水平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總體上看,經過多年的工作,機械工業企業對企業管理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也普遍進行了加強管理的各類行動措施,企業管理的作用日益顯現,取得了極大成果。尤其大中型企業具有更為豐富的管理經驗和更多的資源投入,管理水平相對較高、提升速度加快。

                  (三)機械工業企業管理的主要問題

                  取得豐厚成果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行業內部分企業的管理體系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主要表現在對管理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發揮作用不到位,存在流于表面的現象;由于部分企業管理制度不合理、執行不到位、管理效果不明顯,企業管理的效益和質量亟待加強。

                  第一,戰略管理體系有待健全。目前國內制造業企業大多注重戰術層面的競爭和管理,而忽略戰略層面的競爭和管理。在實踐中,過于強調具體產品競爭、具體區域拓展,忽視產業鏈競爭和全局化布局。而在戰略制定和落實方面,部分企業存在“戰略同質化”現象導致難以落實,或未建立戰略執行的保障和監督機制,企業戰略沒有發揮對企業發展方向和關鍵領域的導向作用。

                  第二,管控能力提升迫在眉睫。大型企業的集團化管理,需要在集團戰略、集團資源、集團組織、集團供應鏈、集團品牌等方面形成頂層設計,發揮集團的能量。在多產業大型集團企業中,部分企業面對各重點管理領域和管理環節的管理手段不足,沒有建立起與多產業大型集團地位相匹配的管理體系,造成企業資源浪費、企業運營效率不高的局面。

                  第三,“大質量”運營管理薄弱,對“大質量”觀念認識不足。在運營管理上,機械行業部分企業將質量管理固化在產品質量的狹義定義上,但并沒有將質量管理的理念和管理方式貫穿于市場調研、開發設計、工藝策劃、采購、生產制造、安裝與交付、售后服務等企業運營的全過程之中。在實施方面,大部分企業沒有建立起全員參與、層層把關的卓越精益“大管理”體系,企業管理沒有成為企業提質增效、健康發展的突破口。

                  第四,企業軟實力發展不足。機械行業部分企業在提升管理能力的過程中,多注重產品質量管理、組織建設,對于影響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企業軟實力重視不足。主要表現在對品牌、企業文化的作用認識不足,缺少有效的風險管控制度;不同規模企業的信息化水平仍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人力資源管理能力需與時俱進,人才結構、人才培養等方面仍存在突出問題。

                  二、挑戰與機遇并存,企業管理面臨新的挑戰

                  近年來,我國宏觀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機械工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新的特點,對企業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一)宏觀經濟的“五新變化”,企業發展環境改變

                  1、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逐步凸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主要表現為GDP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向創新驅動轉向等三大特征。經濟“新常態”將直接影響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

                  2、國企改革的“新局面”

                  在經濟環境發生巨大改變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推進深化國企改革的目標。總體看,新一輪改革將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市場化為導向,深化國資國企雙層改革,實行企業功能分類管理,發展多元混合所有制經濟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具體包括,建立混合所有制,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健全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等。

                  3、兩化融合的“新工業”

                  新型工業化是我國工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要點包括“信息化”和“可持續發展”,而智能制造和循環經濟將是新型工業化的兩條重要標準與內涵。新型工業化是對傳統機械工業的巨大機遇與挑戰,將極大改變機械工業的發展模式和發展格局。

                  4、國內區域的“新戰略”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國家陸續制定出“長江經濟帶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等三大戰略。以三大戰略為“三個支撐帶”,建立起溝通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等“四大板塊”的戰略組合,將形成國內區域經濟組合發展的新局面。

                  5、海外經濟的“新格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對密切我國同中亞、南亞周邊國家以及歐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的空間,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二)機械行業的“四個轉變”,對企業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規劃中要求實現機械工業的新型化轉型,必須堅持實施四大轉變,即“創新驅動轉變、競爭優勢轉變、服務制造轉變和綠色制造轉變”。

                  1、創新驅動轉變

                  隨著信息技術、物聯網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世界范圍內制造業產業格局產生了巨大改變;傳統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

                  為實現向“制造強國”的轉變,機械工業企業必須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還要將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互聯網技術與機械制造行業相結合,通過“互聯網+機械工業”等新模式,推動機械企業的轉型升級。

                  2、競爭優勢轉變

                  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我國人力資源成本和資源成本不斷加大,我國在國際上的低成本優勢不斷弱化。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固定資產投入不能有效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這種發展模式終將被市場所淘汰。

                  機械工業企業應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以科技創新驅動企業發展,不斷增強制造業主體創新動力。

                  3、服務制造轉變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單純“生產-銷售”的運營模式,已經無法使企業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也不利于企業整體收益的提升。

                  在這種背景下,要求企業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將“生產-銷售”的運營模式不斷拓展,將企業的盈利點向價值鏈的兩端延伸,建立起以增值服務和全壽命周期服務為核心的、綜合解決方案式的、以客戶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服務型模式,實現企業價值和客戶價值的雙提升。

                  4、綠色制造轉變

                  伴隨著資源壓力和環境保護壓力的不斷加大,機械企業過去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發展方式必須由粗放式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

                  在生產技術上,行業發展趨勢要求企業綜合應用節能環保技術、提升生產流程管控,不斷降低企業生產的單位功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完成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的轉變,提升企業的社會價值。推進綠色制造,還要大力發展綠色設計、綠色技術、綠色材料和綠色能源等,進而生產出具有綠色競爭力的綠色產品。

                  機械工業“創新驅動轉變、競爭優勢轉變、服務制造轉變和綠色制造轉變”的四大轉變,既集中體現行業發展趨勢的轉變,也對企業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三五”期間,機械工業企業要堅持以創新為根本驅動,推動信息化進程,推動互聯網對傳統工業模式的改造;更多地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將企業的盈利點延伸至價值鏈的后端,建立起以增值服務和全壽命周期服務為核心的業務體系;推進綠色制造、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最終改變傳統機械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商業模式,優化機械企業的價值鏈和產業鏈結構,推動機械企業的轉型升級。

                第二部分:機械工業“十三五”企業管理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各次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互聯網+智能制造為方向,以提升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系統為突破口,提高工業基礎、綜合集成能力和品牌競爭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三支隊伍和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共創現代化管理模式、眾籌眾包商業模式,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二)總體目標

                  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十三五”期間通過深化各項改革措施,轉變以往的經濟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有利條件,把經濟發展引向創新發展、平衡發展和綠色發展的軌道上。

                  規模以上企業結合行業環境變化,進一步提升管理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系統化能力和水平,完善自主創新長效機制,深化信息技術手段在管理上的應用程度,為提升行業競爭力奠定堅實的管理基礎;500強企業要率先與國際市場接軌,充分借鑒國際優秀企業管理經驗,優化戰略動態管理,提升集團母合優勢,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管理水平;中小型企業持續完善基礎管理,結合企業特點引入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重點提升創新能力,強化在行業中的獨特地位。

                  (三)工作方針

                  “十三五”期間,加強機械工業企業管理的工作方針是:市場導向,改管結合;創新驅動,共創共享;制造互聯,兩化融合;卓越精益,系統提升;一廠一策,個性發展。

                  二、重點工作任務

                  (一)加強企業戰略管理

                  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落實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中國制造2025》,明確企業在國家“長江經濟帶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等三大戰略中的定位,積極加強企業戰略的合理制定和切實落實。

                  1、深化結構調整戰略

                  以企業現有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為基礎,深刻理解發展環境變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調整和優化企業產業結構、業務結構和資本結構,以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運營風險,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

                  一是產業結構調整。依據市場競爭態勢和市場需求,完整分析企業產品體系和產業布局,對行業內產能過剩或盈利能力較低的產品進行剝離,逐漸淘汰落后產能;將企業資源更多的注入市場前景廣闊、擁有競爭力的產品上來,不斷開拓新興產業,優化企業產業布局。

                  二是產品結構調整。努力避免同質化惡性競爭,著力推行差異化戰略,通過技術創新,加大關鍵基礎產品和高端產品的比重;逐步降低利潤空間小、科技含量低的低端產品所占比重,將研發和生產的重點轉移至富有市場競爭的產品之上。

                  三是區域結構調整。要全面分析與企業發展相關的市場、原材料、人力成本和運輸等因素,合理進行產業布局,實現企業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產業合作和共享平臺的作用。

                  2、推進創新驅動戰略

                  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實現“兩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相關優秀的互聯網平臺,逐步實現網絡資源的協同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在思想觀念創新方面,重視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將創新的能力與實踐視之為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根本動力。(1)國際視野上,不斷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企業管理軟實力;(2)結合企業具體發展狀態,制定互聯網與機械工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

                  二是在技術創新內容方面,堅持通過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保持競爭優勢。(1)加快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產品的研發生產,重點組織研發具有感知、決策、自動執行功能的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以及智能化生產線,突破新型傳感器、智能測量儀表等智能核心裝置;(2)積極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在重點領域試點建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人機智能交互、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促進制造工藝的仿真優化、數字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和自適應控制;加快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戶關系管理、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推廣應用,促進集團管控、設計與制造、產供銷一體、財務銜接等關鍵環節集成,實現智能管控;(3)積極推動“互聯網+機械工業”工作,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并完善統一的工業互聯網體系,融合機械工業相關人、財、物資源,構建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

                  三是在管理創新方面,構建創新平臺與鼓勵機制,保障與推動企業創新。(1)堅持需求導向,健全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2)創新驅動重在人才驅動,把專業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合理構建企業人才梯隊;(3)推動企業資源平臺化、開放化,培育企業內部創客文化,激發員工創新精神。(4)完善內部創新激勵機制,健全股權激勵及薪酬分配制度,構建穩定的人才發展環境,形成持續創新動力。

                  3、打造生產服務戰略

                  實現機械企業向“服務制造轉變”,發展機械工業服務體系,機械企業要改變單純產品生產銷售的運營模式,將盈利點擴展至企業的整個價值鏈,尤其注重挖掘利潤空間更為廣闊的價值鏈前后兩端的贏利點。服務體系的完善和構建將極大豐富企業的業務結構,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一是研發先進制造技術,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服務型制造轉型的實質是建立面向顧客需求的生產組織方式,這就需要企業從以產品供應為中心的傳統制造模式向以服務為中心的制造模式轉變。以定制化、個性化的制造技術,為客戶提供服務,并提升企業的信息技術能力,提升集成制造系統和工作流控制系統的整體水平,具備條件的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平臺,應用成熟的工業傳感器和射頻識別技術,逐步實現個性化批量制造,進而實現智能制造。

                  二是提升現代生產管理技術水平。要求企業以質量保證、柔性生產、虛擬企業等管理手段為基礎,提升現代生產管理技術水平,從制造環節控制產品服務系統的生產和服務過程,提高客戶滿意度。

                  三是構建知識管理體系。企業在服務化轉型過程中必須基于知識資源平臺構建基于產品設計知識、制造過程知識和顧客需求知識的知識管理系統,通過不同流程內部隱性知識的識別、轉化和顯性知識的表達,以及相互之間基于開放的知識接口,實現不同業務流程和工藝流程的協作,知識庫和利用互聯網資源整合起來的企業知識云,都將作為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可靠支撐。

                  四是通過兩化深度融合,提升服務效果。為了在服務型制造中實現企業與客戶互動、產品與服務融合、全程化服務、大規模定制、柔性制造和網絡協同等,必須有更高水平的信息化支持,需要對原有的企業流程進行重組與優化,建立制造服務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對企業內和企業間的信息資源與信息系統進行有效集成,進而建立一個包括產品銷售與服務、采購與協同制造、綜合信息管理、生產作業與控制、產品設計與管理、企業信息門戶等子系統在內的協同制造服務平臺。企業可以借助目前成熟的工業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充分進行相關資源的整合,有效實現網絡協同設計與制造,提高產品售后服務效率和效果,建立和運行基于互聯網的遠程運維體系,滿足用戶使用要求,同時及時獲取市場需求和意見,積極升級改造企業產品,在供給側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要求。

                  4、構建生態發展戰略

                  積極發展“生態圈”式協同發展戰略,這要求企業將“全產業鏈經營”同“專業化經營”有機協調,并同上下游產業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構建產業鏈“生態圈”式的合作網絡,實現合作企業間的協同發展、共同進步。

                  一是借助大數據技術手段,構建并優化企業“生態圈”式協同發展合作網絡。引入大數據技術或競爭情報體系,對市場需求、行業動態和產業戰略群落進行動態跟蹤,發現業務合作機會,科學評估業務合作模式,有效促成企業間的協同合作或投資并購,實現各戰略群落企業的發展共贏。

                  二是建立起良性交流平臺。“生態圈”式協同發展戰略,需要同利益相關方(企業、研發機構等)在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等方面實現深度信息共享,通過信息的共享提高協同發展企業的整體市場敏感度,提升對市場變化的應對效率。

                  三是合理應用金融工具和物聯網技術,構建“生態圈”內的供應鏈系統、金融支持系統和遠程監控系統。通過物流資源整合和供應鏈金融等金融工具,實現“生態圈”內部的效率最高化、資源配置最優化,提升“生態圈”整體綜合競爭能力。

                  四是在產業園區等地理條件下,通過共同投資、共同建設、共同使用的方式實現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建立相關經濟產業帶和關聯配套制造業經濟帶,利用區域優勢,實現整零配套,主副對接,抱團發展,集團采購,達到節省資源、降低成本的目的。

                  5、強化“走出去”戰略

                  鼓勵“全產業鏈出口”、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出口。通過“全產業鏈出口”,增加產品之外服務性業務的營收能力,并借此同客戶展開長期合作,實現長期穩定收入來源;通過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優化出口結構,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提高企業品牌的國際競爭力。

                  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利機遇。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載體,以創新為動力,將企業優勢與國外需求相結合,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拓展發展新空間、打造增長新動力,為推動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機械工業企業要緊扣“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充分發揮裝備制造優勢,因國因業因企施策,有力有序推進“走出去”戰略;積極創新方式方法,靈活采取貿易、投資、園區建設、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提高對外合作水平;加強有效協同,探索聯合出海,形成走出去合力;強化風險防控,確保穩健經營和資產安全;狠抓質量品牌建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加快培養和引進國際化人才,夯實“走出去戰略”的人才基礎。

                  6、注重企業戰略動態管理

                  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經濟環境日益復雜多變、市場競爭烈度不斷增加,個性化、差異化消費成為主流,這些都對企業戰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數年或十數年保持一成不變的企業戰略模式難以保證企業在面臨市場變化時,能夠做出正確決策。保持對企業戰略的動態式管理,成為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

                  越來越多的世界級優秀企業,通過情景規劃的方法來進行“戰略制定-戰略執行-戰略調整”的閉環動態管理。首先,通過網狀思維形成對未來發展的情景分析,而非簡單的線性判斷;其次,通過戰略-規劃-計劃預算的逐層分解機制,保障了戰略目標的落地實現;最后,將年度資本性支出與戰略規劃有機結合,科學評估投資項目和機會,合理投資,實現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配合實現戰略轉型、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

                  (二)升級企業管控模式

                  進一步利用企業制度改革,不斷推進企業升級管控模式,提升企業綜合競爭能力。

                  1、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是進一步釋放企業競爭力的改革路徑,國有機械企業要抓住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歷史機會、打開國企改革的新局面,在戰略性投資引進,核心人才激勵,資本市場利用等方面,利用資本結構完善來推動公司實力的整體提高。

                  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體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要真正實現出資人主體到位,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混合所有制企業要真正做到產生實際效用的公司治理,牽制與效率平衡;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科學評聘經營層,防止內部人控制;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吸收各種產權體制的優勢,防止各種體制缺陷的傳染;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形成長效人才吸引力,利用和創造長期激勵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形成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與國有資本管理目標保持一致。

                  在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過程中,要充分整理并吸收國企改革中的已有經驗、教訓,在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的情況下,積極探索適合企業特點和發展需求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還要充分借鑒國際優秀企業集團的經驗,分析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對象、程度和改革脈絡,在此基礎上需根據企業整體競爭力要求,進行取舍,避免一刀切、照搬套用等情況出現。

                  2、深化現代企業制度

                  在已有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健全現代企業產權制度、現代企業組織制度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一是廣泛推動股份制改造。除特殊行業企業外,其他國有和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應以調整和優化產權結構為重點,通過規范上市、整體上市、中外合資、產權置換、相互參股、兼并收購等多種途徑進行股份制改造,構建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業治理結構。

                  二是明確區分企業資產的實物邊界和價值邊界,明確企業的產權關系,將企業真正打造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載體。建立健全公司制度,即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經理人員組成的相互依賴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并有效運轉。

                  三是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體系,除產權和公司制度外,構建企業績效考核、組織結構、財務制度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現代企業制度體系,不斷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提高企業活力。

                  四是要積極進行企業組織架構的高效化改革。在綜合分析企業管理和運營需求的基礎上,合理進行企業組織結構的構建,力求通過精簡、高效的組織架構改變企業原有的機構冗雜、權責不明、人浮于事的弊端,提升企業運營效率,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

                  3、升級集團管控能力

                  伴隨著我國機械行業內部的資源整合,中國機械工業大企業從百億級企業向五百億級和千億級升級。多產業布局的大型集團的管控能力和管控效果,成為影響集團整體發展的重要因素。

                  同單體企業相比,集團總部管控能力的提升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和需求。集團總部的持續發展依靠的是資本、業務和組織三位一體的組合及其動態調整的競爭力,以實現集團化管控升級。首先,資本結構方面,通過多層投資,借助資本杠桿,適度有效的進行資本擴張;同時平衡資本安全,保證合理的資本結構構成,聚焦主業發展,不斷提升資本回報。其次,業務結構方面,集團要選擇協同支持的業務組合,業務的行業吸引力要比較強,從而提高組合收益,業務周期長短結合,從而平衡收益。最后,組織結構方面,合理發展組織規模,有效優化組織結構,形成組織的橫向和縱向聯結,提升集團整體凝聚力,體現集團總部“中樞神經”的效用,保證集團整體效率和競爭力。

                  全球知名企業的競爭已經由“競爭優勢”轉變升級為“母合優勢”。要實現多產業集團的發展,需要在集團總部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母合優勢”,使集團各業務機構能夠創造比其獨立發展更大的價值,實現1+1>2的結果。提升集團總部創造價值的能力,要從業務單元特征、總部特征和總部創造價值方式三方面匹配分析,發現價值創造的改進點,不斷提升總部價值創造能力。

                  4、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并推進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

                  國有企業方面,努力構建政企分開、權責分明的管理體系,從而優化職業經理人制度的“根基”。建立起投資者、決策者、經營者、監督者完全按照法人治理結構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并在此基礎上相互協調、相互配合、有效制衡的高效運轉機制,并通過職業經理人制度,增強企業活力,真正實現政企分開、企業市場化運營。

                  建立構成職業經理人制度,制定職業經理人選拔的依據、標準和方式,“制定職業經理人培訓開發與職業發展計劃,設計職業經理人隊伍的績效考核和薪酬激勵機制。

                  (三)推動運營管理優化

                  在企業的運營的過程中,將“大質量”和卓越精益的管理理念貫穿企業的整個運營活動之中,以“互聯網+”為手段,優化企業運營和管理效率,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1、深入推進精益生產

                  深化企業生產組織體系和方式的優化和改造,通過在系統結構、人員組織、運行方式和市場供求等方面的持續優化,使企業生產系統和管理體系能夠保持良好的市場適應、應激優化能力,并能使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實現企業的最優化管理和持續提升。

                  一是要求企業員工加強精益生產理論的學習,不斷深化對該體系的理解程度,緊密結合企業自身運營發展特點和生產模式要求,制定出符合企業運營管理要求的生產組織體系。

                  二是結合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以“5S”現場管理,“QC”質量控制和“6σ”系統優化等為參考,制定清晰的管理方針、目標和計劃;以建立學習型組織為主要內容,完善長效的班組管理機制;以整體優化的要求,合理配置生產要素,重新整合業務流程,全面推行精益生產方式。

                  三是將精益生產方式貫穿于產品開發、生產制造、協作配套、營銷網絡以及經營管理等各個方面,形成企業完整的生產組織體系和生產方式,綜合提升企業管理能力。

                  2、提升質量安全管理

                  在日益殘酷的市場競爭之中,產品質量直接體現了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而安全生產則是企業賴以正常運營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必須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安全生產水平,時刻不可懈怠。

                  一是質量控制方面,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國家許可證規定和強制性標準為導向和要求,確保產品質量合格,推進質量認證、標準符合性認證和新產品鑒定;建立健全全員、全生命周期的質量保證和監督機制,加強研發設計、采購、生產、儲運、銷售和服務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和管理;積極采用六西格瑪、精益生產、質量診斷和質量持續改進等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推進產品質量提升;提高質量在線監測、在線控制和產品全生命周期質量追溯能力,持續提升產品質量。

                  二是安全生產方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將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職業健康看作是安全生產的首要任務,減少各類傷害事故與職業病,消除作業風險與職業危害;建立健全各項安全操作規范,強化安全生產標準,加大安全投入,確保人身和設備安全;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建立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制定應急救援預案。

                  將質量保證、安全生產等內容納入員工培訓和考評體系之中,通過培訓教育等方式,提升全體員工質量和安全意識,使產品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貫穿于企業運營的整個過程。

                  3、加強成本管理和控制

                  通過全面提升企業管理效率,逐步建立健全預算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和資金管理制度,引導企業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提升企業應變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全面促進和保障企業實現“降本、提質、增效”。

                  一是推行全面的預算管理制度,將企業的人、財、物全部納入預算,強化預算全過程控制和剛性約束。

                  二是建立企業成本管理制度,通過強化定額和對標管理,合理界定成本開支范圍和標準,嚴格限制和監督各項成本支出、加強重點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成本控制。強化成本核算,開展成本動因分析和成本預測,加強重點環節和領域的成本控制。

                  三是健全資金管理制度,提升資金管理和使用效率。加強資金規劃,集中調控資金,強化應收賬款和預付款管理,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優化資金結構,降低財務成本。

                  4、集約管理資源能源

                  積極推進企業物料、能源的管理和有效利用,進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綜合效益。

                  一是加強企業生產原材料的精細化管理,完善領用、倉儲、回收等各項管理制度,有效降低消耗。

                  二是將能源管理的對象拓展至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加強資源能源的計量、檢測和統計,合理推進企業節能降耗。

                  三是積極利用先進適用的節能減耗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充分利用余熱、余壓、廢氣、廢渣和廢液等生產末端廢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

                  5、升級信息技術管理

                  近年來,各發達國家積極推進“再工業化”戰略,將以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工業,使傳統工業迸發出新的活力。在“再工業化”戰略實施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五層信息化”企業運營管理系統理論,主要包括個人信息化、制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遠程信息化和產品信息化五個層次,分別包括一系列具體操作系統。目前,各主要發達國家的工業信息化主要處于遠程信息化層面,而我國機械工業企業大多處于前三層的構建或完善過程之中。

                  信息化程度較低的企業,應首先構建或完善企業辦公自動化信息系統,通過OA系統等個人信息化層面的構建,來實現信息在每個員工之間的高效、快速、即時流轉,推動企業運營和管理的效率提升,為企業信息化的不斷深化應用奠定基礎。已實現辦公自動化的企業應著力實現制造信息化,通過將產品開發、制造和經營的全過程實現計算機網絡信息化,強化物料管理,有效執行操作控制自動化系統,達到產品質量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

                  有一定信息化基礎、處于管理信息化層次的企業,應依據信息化程度,充分和吸收先進企業的經驗成果,選用適合企業管理需求的應用模型,如決策支持系統DSS、群體決策支持系統GDSS和經理支持系統ESS等。通過將業務過程數字化,利用各種信息系統網絡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資源,提供給各層次的管理人員和相關員工,洞悉、觀察各類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便做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對企業資源合理配置,使企業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環境,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信息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應充分認識國際范圍內信息化進程,不斷提升自身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目前,發達國家在遠程信息化已經積累的大量的實踐經驗,形成了多種滿足不同企業需求的遠程信息化解決方案;在產品信息化方面也開始進行探索和嘗試。我國機械企業應積極學習現有先進經驗,提升現有信息化水平,實現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十三五期間,正是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起步階段,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在機械工業的深入應用,中國工業特色的互聯網平臺逐漸興起,通過這些典型工業互聯網的平臺推動作用,企業借助原有的信息化技術和現有成熟的互聯網平臺,可以彎道超車,迅速開展遠程信息化和產品信息化的實踐和探索,逐步深化應用,統合行業資源和既有產品、裝備信息資源,統一平臺,協同制造,建立行業優勢、區域優勢、配套優勢、產品優勢,有條件的企業,逐步利用統一的互聯網平臺建立起云端數據資源,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低成本拓展市場、整合優勢資源,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掌握第一手信息,使企業在競爭中始終處于優勢地位。

                  (四)關注軟實力的提升

                  注重企業軟實力的提升,是企業向創新驅動轉變、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

                  1、塑造維護企業品牌

                  品牌的經營管理也是一個長期維護的過程。只有以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可信度為切入點,并以完善品牌美譽度為指數,以提高品牌忠誠度為目標,扎扎實實培育品牌,才能使企業品牌健康穩步地發展,不斷增強企業的軟實力。

                  明確企業的產品定位,在差異化產品的基礎之上,差異化品牌才能得以實現。差異化的關鍵是創新,具體要求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技術創新能夠為用戶創造重要的“新差異”,通過拉開與同類產品的性能差距,從而實現差異化,技術差異的優勢在于在短時間內很難被模仿;價值差異的建立,需要企業進行科學縝密的市場調查、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從而生產出符合客戶差異化需求的產品,形成品牌效應。

                  品牌建設路徑主要包括產品建設、品牌培育、獨特的宣傳策略、分銷渠道建設和在細分市場塑造和推廣品牌等環節或方面。品牌建設是一項長時間、多緯度的綜合過程,需要在上述各要點的綜合推動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

                  品牌傳播方面,要求各行業機械企業在對自身產品和客戶群的綜合分析上,通過媒體廣告、產品推薦會、事件宣傳等方式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

                  2、建設三支人才隊伍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優秀團隊的支撐。人才結構方面,就行業特點來看,機械企業應重點培養優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隊伍;制度機制方面,應通過打造招聘選拔體系、職業發展體系、薪酬福利體系等多種體系和完整的管理平臺系統,使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企業人才隊伍不斷加強。

                  具體來看,三支人才隊伍的建設,需要注重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明確企業現階段及未來的人才需求,規范人力規劃和選聘管理,根據戰略目標構建人員梯隊,以“唯能”、“唯德”為標準從內外部吸收提拔適合人才。

                  二是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著力打造三支人才隊伍。強化崗位體系建設,分別設計適合不同人才發展的職業路徑;將崗位晉升與個人業績和能力素質水平有機結合,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三是優化激勵約束機制,推動以業績為核心的績效考核體系建設與實施,對企業骨干人才嘗試開展包括股權激勵、技術入股等在內的多種激勵方式。

                  第四,完善培訓管理機制,有條件的企業可設立企業大學,設計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采取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創造企業持續學習的良好氛圍,提高企業員工的業務水平。

                  3、發揮企業文化作用

                  企業文化對形成企業內部凝聚力和外部競爭力起著積極作用,企業競爭實質也是企業文化的競爭。企業文化體現為企業價值觀、經營理念和行為規范,滲透于企業的各個領域和整個發展歷程。其核心內容是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經營理念的培育,是企業職工思想道德風貌的提高。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實施,使企業人文素質得以優化,最終推進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五)增值企業社會價值

                  增值企業社會價值、塑造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是企業獲得良好發展條件的重要途徑,也是企業實現向“綠色制造”轉變的必然要求。

                  1、打造環境友好企業

                  切實落實國家節能環保相關政策法規,降低企業發展能耗、降低企業廢棄物排放、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是當前企業加強管理、實現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

                  一是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

                  二是加快對高消耗、高排放的機械企業的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三是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2、塑造良好社會形象

                  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解決企業與資源、環境和社會的各種沖突、保持社會關系和諧和經濟秩序穩定。企業的管理者應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要注重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社會的貢獻。

                  一是要求企業遵守所有的法律、法規,包括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法和勞動保護法。完成所有的合同義務,帶頭誠信經營,合法經營。

                  二是注重相關利益者的權益,包括維護消費者權益、維護職工權益,對供應商和銷售商誠實守信,保證投資者利益,有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是支持公共事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熱心慈善事業,支持教育、文化、衛生、環保和軍民共建等社會公益活動。

                  四是構建企業社會責任工作體系和制度體系。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等形式接受社會的監督。

                  三、企業管理創新的重點工程

                  企業管理創新的重點工程,是結合機械行業企業所面臨的新經濟環境和《中國制造2025》,為確保完成機械工業“十三五”企業管理重點工作任務,實施的重點工程。

                  (一)深入推進現代化企業管理示范工程

                  機械工業“現代化企業管理示范工程”,是國務院清理評比達標表彰辦公室公布的中央機關各單位評比表彰保留項目之一,是經批準由中機企協具體實施,推動行業企業管理上臺階的重要載體,是機械行業堅持多年不斷創新發展,推動全行業企業管理進步的品牌工程。

                  以評定“管理基礎工作規范化達標企業”、“管理進步示范和現代化管理企業”的活動為載體,打造機械行業現代化企業管理的示范梯隊;以表彰優秀企業管理工作者為載體,以衡量管理工作業績為主要標準,以工作在一線的專職企管工作者為對象,遴選優秀車間主任、優秀企管工作者、優秀企業家,授予稱號,給予表彰并重點宣傳。

                  在評定的過程中,合理選擇對標企業、精準對標分析、推進整改落實、銜接績效、反饋執行。同時,幫助企業構建對標保障體系,形成常態工作機制,推進企業的進步與發展。

                  示范工程繼續堅持企業自主申報、質量第一、評定和遴選工作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還要注重評價工作與管理咨詢服務相結合的形式,根據企業的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大力表彰、宣傳和推介示范典型,實現在評價企業的同時帶動行業整體企業管理水平提升的工作目的。

                  (二)持續打造企業管理創新成果推廣工程

                  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創新成果推廣工程”以堅持實施20余年的《中國機械行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發布辦法》為基礎,以發現、總結、提煉、評審、宣傳、推廣為工作流程,以實踐檢驗、實施效果突出為主要評價標準。

                  探索發展新模式和新業態促進生產與需求的對接、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融合。探索匯聚資源,推進分享經濟的發展,搭建眾籌眾包、眾智眾創、眾志眾扶等事業平臺。拓展小微企業的發展空間和實現大型企業的轉型升級;

                  創新成果推廣工程的各項管理創新成果將從多種渠道在機械行業中進行推廣,為企業不斷提供可學習的創新案例、可供借鑒的管理模式和經驗、先進的管理思想和舉措。

                  (三)重點推動中小企業管理提升工程

                  目前中小企業已占全行業企業總數的90%以上,成為我國機械制造業振興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業發展積累不足、技術研發實力不足和管理經驗不足等原因,多數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多呈現要素驅動的基本特征,因此,調結構、轉方式、上水平的任務十分繁重。

                  為此,重點推動中小企業管理提升工程,要大力加強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提升工作,指導其加速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掌握關鍵技術,堅持培育自主品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工信部中小企業司批準的國家機械工業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培訓、金融、信息)示范平臺,為中小企業的轉型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資金支持和信息支持;激發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專業化“小巨人”企業;要積極參與國家工信部開展的“向中小企業送咨詢服務”工程,組織行業協會、專業咨詢機構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專家,選擇部分中小企業和中小企業集群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現場指導和管理診斷,幫助中小企業制定一廠一策的管理改進措施;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建立協同創新、合作共贏的協作關系。推動建設一批高水平的中小企業集群。

                  (四)深入拓展企業管理咨詢服務

                  中機企協應發揮綜合性專業管理組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國內外先進企業管理理論和管理技術的發展趨勢,要發揮與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合署的專業優勢和資源優勢,以各行業協會和各省市地方協會為依托,廣泛組織業內外專家、學者和管理工作者,通過調查研究,為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為企業提供政策法律服務和管理咨詢服務。

                  一要持續推進500強研究工作。持續追蹤中國機械500強企業和世界機械500強企業的經營數據、發展趨勢、戰略調整和管理現狀,并通過深入分析,為客戶企業把握機械工業發展趨勢、制定發展戰略提供案例支撐。

                  二要推進發展戰略研究工作。依托資源優勢和對國內外機械企業的持續研究,中機企協積累了大量的行業數據和案例,掌握了行業內企業管理發展狀況及所遇到的普遍問題,通過對機械行業發展規律的深入探索的基礎上,不斷推進行業發展戰略和企業發展戰略,為不同類型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戰略咨詢服務。

                  三要建立綜合咨詢服務體系。緊緊圍繞企業需求,打造服務平臺,引入先進的企業管理咨詢理論,如情景規劃理論、競爭情報理論、集團管控理論等,努力在企業發展戰略、投資管理、技術創新、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績效考核、資本運營、并購重組、企業信息化以及精益生產方式等方面做好咨詢和培訓工作,逐步形成具有權威性的企業管理咨詢專家隊伍和咨詢服務組織網絡。

                  (五)切實推進兩化融合服務工作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堅持兩化融合,是機械企業進行創新驅動轉變、競爭優勢轉變的基本途徑,也是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我國機械制造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

                  一是加大與信息技術企業、通訊技術企業、軟件服務企業的合作力度,利用其先進技術和資源優勢開發的管理信息系統、云計算系統、工業互聯網平臺、網絡協同設計與制造體系、遠程運維和售后服務管理體系、設備資源平臺體系等,為行業企業提供服務,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服務質量,推進企業的信息化建設。

                  二是依托工信部批準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服務機構,對重點企業進行長期跟蹤和指導,及時掌握信息化實施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必要的技術和培訓幫助;構建兩化融合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積極開展兩化融合水平量化評估,對企業信息化發展給予評估與科學引導。

                  三是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合理布局“制造業+互聯網”。在分析企業實際情況與優化需求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技術革新的優良契機,借助互聯網軟件和網絡設備,對企業價值鏈各有效環節進行合理“互聯網+”式升級,不斷提升企業運營效率,拓展企業內外部渠道。

                  四是加快信息技術人才的引進、培養工作。將兩化融合復合型人才納入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彌補人才缺失的不足;設立一批以主導產業骨干企業為依托的兩化深度融合人才實訓基地和以第三方培訓機構為依托的兩化深度融合專業培訓機構,開展面向各級干部、企業家、企業信息化從業人員的培訓計劃,提升企業員工的專業水平。

                  五是注重信息化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問題。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工信部《關于加強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精神,加強重點領域工業控制系統的信息安全檢查、監管和測評,實施安全風險和漏洞通報制度;加強新技術、新業務信息安全評估,強化信息產品和服務的信息安全檢測和認證,依托相關機構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評估與監測機制。

                  (六)積極實施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依據行業發展趨勢和企業發展需求,制定企業人才戰略,積極實施人才隊伍建設工程,以滿足企業當前發展模式轉型和未來持續發展的人才要求。

                  搭建企業管理培訓平臺。綜合把握企業中高管理層者、企業員工在管理理論和業務技能方面的提升需求,充分利用各渠道師資資源,如高校管理學者、業內外專家和優秀管理工作者等,搭建企業管理綜合培訓平臺,以平臺為媒介,促進企業間、企業同專家學者間的交流合作,促進機械工業企業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促進機械企業等轉型升級。

                  重視企業管理階梯團隊的建設,加大對具有專業知識的管理人員的培養力度。加快對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管理能力提升工作,在管理層中定期開展企業管理理論和優秀企業管理經驗學習班;推動“人人成為經營者”管理模式推廣輔導、TWI基層培訓等多種培訓,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將公開選聘和自身培養相結合,加快企業管理能力提升效率。

                  重視企業技術工人梯隊的建設,培育一支由初、中、高級技術工人、技師、高級技師組成的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管理技能型的技術工人隊伍;建立企業多層次人才庫,實現企業的永續發展。

                  繼續深入開展職業技能鑒定與培訓工作。不斷完善國家機械行業特有工種國家職業標準,切實實施機械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組織機械人才外派培訓、境外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培訓,提升技術人才綜合能力;組織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和優秀技能人才的表彰獎勵活動,激發技術人才的主管積極性。

                  要完善人力資源績效考核體系和人才激勵約束機制。實施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以崗位職責為依據,以績效目標為核心的分類考核、分別評價、公正科學、效績優先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和完善以經營業績考核為依據,以崗位績效工資為基礎,短期薪酬分配與中長期激勵有機結合,人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新型薪酬激勵制度。

                延伸閱讀
                13.7K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尤物| 免费在线视频一区| 午夜激情小视频| 在公车上忘穿内裤嗯啊色h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caopon国产在线视频| 夫妇交换俱乐部微信群|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精品日产卡一卡乱码| 国产中文字幕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dhxxxxxdh14日本| 国产美女高清**毛片| GOGOGO高清免费看韩国| 尤物视频193.com|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亚洲人成77777在线播放网站 | 特级黄一级播放| 四虎影视1515hh四虎免费| 黄色永久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 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的动态图1000 | 明星造梦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 午夜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色五月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黑人巨大videos极度另类| 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内精品免费麻豆网站91麻豆|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不卡| 日本在线高清版卡免v| 久久机热这里只有精品无需|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视频免费看| 真实的国产乱xxxx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