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十二五"企業管理發展規劃建議》發布

                字號:

                2012-03-30來源:
                 
                編者按:日前召開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三屆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下發了《"十二五"機械工業總體規劃及專項規劃》和《"十二五"機械工業專業規劃》,其中總體規劃1部,專項規劃9部,專業規劃21部?!吨袊鴻C械工業"十二五"企業管理規劃建議》是專項規劃之一,現予全文刊發。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黨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入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機械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擔負著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加強國防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務,對提升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舉足輕重,事關重大。因此,廣大機械工業企業要緊緊抓住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按照《建議》中提出的"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等"五個堅持"指明的方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企業改革和發展全局,團結帶領全體員工,繼續落實"三個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的發展戰略,依靠苦練內功,創新驅動,刻不容緩地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推動廣大企業在后危機時代科學穩健的持續發展。
                一、 機械工業企業管理面臨的形勢
                  (一)企業管理整體水平的提升,支撐產業經濟快速發展
                進入新世紀的十年,是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十年,也是機械工業高速發展的十年。從2000年到2010年,全行業銷售產值從1.4萬億元增長到14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資產總額達到8.2萬億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規模以上企業從3.4萬家增加到10萬多家,從業職工1700萬人;產業規模超過日本和美國,首次躍居世界首位。"十一五"期間,尤其是近兩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機械工業戰線廣大企業和員工,成功應對史無前例的國際金融危機和各種自然災害的挑戰,奮力拼搏,攻堅克難,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6%以上的良好勢頭,使支柱產業的地位得到鞏固;其中,機械、汽車產品國內市場自給率已超過85%,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化取得重大突破,保障能力明顯增強;連續八年發布的中國機械"500強"數據顯示:500家企業年度總收入由2002年的10076億元上升到2009年的45622億元,其中單個企業的最低收入由1億元上升到6億元,單個企業最高收入由1276億元上升到4098億元;進入世界機械500強的企業由8年前不足40家上升到77家,說明我國機械工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有所改觀,與世界機械500強的差距明顯縮小,企業競爭力逐步提升;廣大企業積極響應"由大變強"的行業發展主張,扎實推進國家"兩個"振興綱要的實施,使產業結構的調整取得積極進展;通過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力度,不僅加快產業和產品的升級優化,使新產品產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而且以風力發電和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袂而起,方興未艾;通過不斷加快融入國際貿易體系,積極應對貿易摩擦,使機械產品的外貿規模持續擴大,自2006年首次實現外貿順差以來,不僅進出口總額位居全球前列,而且一般貿易出口高于加工貿易出口,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尤其是大型成套設備的出口發展較快,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十一五"期間,伴隨全行業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企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市場導向、改管結合"的方針和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持續改善企業的各項基礎管理,努力實施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積極參與全行業堅持15年的現代化企業管理示范工程的創建活動,使多數企業的內在素質,諸如體制機制、資源整合、領導水平、創新能力、內部管理、社會責任、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國際化能力等"軟實力"建設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強;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具有現代化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錘煉和造就一批具有社會責任、前瞻意識、多謀善斷和駕馭復雜形勢能力的優秀企業家;正是在這批優秀企業和企業家的示范帶領下,全行業現代化管理的內涵不斷豐富和拓展,企業管理的整體水平顯著提高,從而為"十一五"機械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不可持續的矛盾依然突出,使企業管理創新面臨嚴峻挑戰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難得的歷史機遇中,機械工業面臨著極為復雜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巨大壓力和挑戰,也面臨著加快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機遇和考驗。轉變產業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發展的速度、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環境的有機統一;轉變產業發展方式與企業做強做大做久,從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國民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的發展。面對后危機時代錯綜復雜的內外環境,廣大企業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必須清醒地看到,完成"十二五"國家賦予機械工業的歷史重任,無論在行業發展和企業管理工作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其中產業大而不強依然是主要矛盾,尤其產業結構矛盾的突出,嚴重制約全行業的發展;產業發展方式主要靠物資、能源消耗和產能的增加,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不強,難以有效支撐結構升級和催生新型產業;行業發展過度依賴傳統的加工制造業,現代物流和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遲緩,加之,過快的產能擴張和同質化的重復建設,導致同行業在中低端領域過度競爭,造成企業的內在動力不足和自我積累嚴重下降;盡管許多主機的制造能力已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但與主機配套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嚴重滯后,已成為制約市場急需重大裝備制造的"瓶頸";以計算機集成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的產品和工藝設計方法尚處于發展階段,柔性制造系統僅為少數企業擁有;以精益生產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技術的應用尚待進一步普及和提高,眾多中小企業仍處于經驗管理階段;不少規模以上企業還不能規范現代企業制度的運行機制,戰略管控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來自外部資源環境的約束日趨強化,上游產業的不斷提價,加上人民幣升值壓力與勞動成本的增加,使多數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明顯擠壓;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不斷提高機械產品市場準入門檻,一些發達國家對機械制造重新認識和布局,以及加大對我國自主研制高端設備的鉗制等,致使有些子行業的"生態系統"隱藏著惡化的風險。正是這些深層次矛盾,使廣大企業面臨著嚴峻考驗。為此,要在"十二五"期間,通過轉變產業發展方式,加快解決企業內生增長機制,切實把自主創新這項攸關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工作提升到應有高度,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做大量強化的工作。
                二、對"十二五"機械行業加強企業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指導思想與工作方針
                  指導思想:"十二五"期間,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家和機械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任務,堅持以人文本的方針,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產業發展方式轉變和企業戰略轉型為主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強科技研發的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為支撐,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持續改善和夯實各項基礎管理,著力加強影響企業內生增長的各項軟實力建設,大力提升現代化企業管理示范工程的創建水平,推動廣大企業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朝著做強做大做優做久的目標努力奮斗。
                  總體目標:到"十二五"末期,規模以上企業普遍實現管理制度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信息化和創新能力邁上新臺階,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為實現行業振興奠定堅實的管理基礎;以"機械500強"為代表的大中型企業要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化管理體系,其中部分企業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的管理水平;廣大中小企業各項基礎管理制度不斷健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得到廣泛應用,企業創新能力和軟實力建設進一步增強。
                工作方針:"十二五"期間,加強機械工業企業管理的工作方針是:市場導向,改管結合;精益規范,典型帶動;夯實基礎,兩化融合;一廠一策,創新驅動。也可以概括為:"兩合兩動"。
                (二)企業管理的重點工作任務
                    "十二五"期間,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工作的重點工作任務是:
                1、加強戰略管理,推進戰略轉型
                    產業發展的原動力在企業。企業的戰略轉型,是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面對國內外新形勢,要有效實施企業的戰略轉型,必須加快優化制約企業發展的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活力,贏得新的競爭優勢。
                    一要調整產業結構。以改善品種質量、增強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開拓新興產業為重點,優化產業布局;圍繞主業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努力獲取產業鏈前后端和價值鏈高端收益分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要調整產品結構。努力避開同質化惡性競爭,著力推行差異化戰略,不盲從于短期的利益誘惑,努力打造獨樹一幟的特色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用優質的產品和服務鎖定客戶,贏得市場;
                    三要調整投資結構。對建設周期長、見效慢的長線項目,須審慎決策,把有限資金用到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項目建設上,聚焦主業發展,保持適當投資規模;
                    四要調整市場結構。加快推進強強聯合、上下游整合等多種形式的并購重組;有條件的企業要逐步向跨國公司轉型,提高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同時,要與相關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和戰略聯盟,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五要按照"十二五"國家和機械工業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本企業實際狀況,研究制定以"十二五"為起點,以現有的制造能力為依托,以調整、優化、提高為方向,以研發、創新、增值為重點的企業戰略轉型;建立戰略研究、制定、實施、保障一體化的組織結構,強化權威性的授權機制和指揮系統,保證戰略實施的有效性;尤其要做好重大項目決策前的科學論證和風險防范措施,正確處理發展速度與質量的關系,保證企業健康穩健的發展。
                2、提高技術與管理并舉的自主創新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生產要素成本優勢的逐漸減弱,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成為當前企業急需彌補的"短板"。為此,各類企業都應當以提高創新能力作為長遠發展的戰略基點。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和長效機制,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核心戰略;健全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用人機制,完善多元化的人才選聘和評價機制,加快建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自主創新激勵機制,以吸引和集聚高層次的創新領軍人才;構建權責清晰、運轉有效的企業管理創新體系,整合各類創新資源,不斷提升企業的整體創新能力;
                    二是持續加大科研投入,通過進入資本市場、加快折舊、直接將研發投入攤入成本、爭取政府和社會資金支持等多種途徑,千方百計籌措研發資金,盡快提高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企業要達到3%的水平,有條件的企業要達到5-8%乃至更高水平;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企業自主創新的平臺。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國家和省(市)級研發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努力營造勇于突破、和諧包容的創新環境。
                    四是牢固樹立和堅持技術與管理"兩輪同轉"的思想。企業自主創新是全方位的創新,既表現為技術、工藝、產品等技術方面的創新,也表現為戰略、商業模式、文化、制度、組織、營銷等管理方面的創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就是靠技術與管理兩輪同轉、有效結合的創新能力。因此,企業領導要對技術與管理同樣支持,同時給力,甚至要積極吸引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逐步形成企業自主創新的體制和機制。
                3、深化體制創新和股份制改革
                    當前,以"公司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發展很不平衡,大多數企業都按照《公司法》進行了注冊,但不少企業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公司改制,對如何進一步優化產權結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進展遲緩,有的甚至處于停滯狀態。國際經驗表明,公司制是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最有效制度。為此,
                一要在更大范圍對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除少數需要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其他國有和國有控股的大中型企業,都應以調整和優化產權結構為重點,通過規范上市、整體上市、中外合資、產權置換、相互參股、兼并收購等多種途徑進行股份制改造,構建由國際資本、國家資本、管理層資本共同持有的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業治理結構,把巨大的國有資本存量,改造成為符合國際化標準的現代管理企業;
                    二要構建與內部人控制相制衡的力量,堅持以外派股權董事為主體的董事會架構,實行內外部利益主體群的平衡;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避免董事會成員與經理人員高度重疊,實現企業決策權與執行權分開;進一步明確董事會職責定位,落實董事會責任制度,規范對董事會的考核工作;努力實現企業黨委會與董事會的有機融合,使黨組織的正確主張在公司董事會的決策中得到重視和體現,以利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先進性作用;
                    三要加強組織建設的創新。建立科學合理的組織管理體系,明確總部與子公司的管理關系和權力分配,理順各職能部門的責權劃分和協調關系;要壓縮管理層級,縮短管理鏈條,理順管理流程,不斷優化企業組織系統與環境的生態調適,努力提升企業組織行為的領導力水平;要學會運用合理的集權分權和績效管理手段,適時推動組織變革,使組織內部的運行既能產生效益,提高效率,又規范有序。
                4、加強精益制造和精益管理
                    以打造精益企業為目標,不斷夯實各項基礎管理,逐步擴展創新之源,是把"三個創新"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
                    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制定清晰的管理方針、目標和計劃,繼續深化以"5S"現場管理,"QC"質量控制和"6σ"系統優化為代表的持續改善活動;以建立學習型組織為主要內容,完善長效的班組管理機制;以整體優化的要求,合理配置生產要素,重新整合業務流程,全面推行精益生產方式;
                    二要繼續加強標準、質量、安全,供應、銷售、試驗、計量、定額、成本、環保、節能等基礎管理的標準化工作;對涉及企業發展的 "軟實力",如知識產權、專利、商標、品牌、文化、風險控制、公共關系等,要制定內控制度,進行常態化管理;
                    三要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和財務管理,完善審計監督機制,控制應收賬款和庫存水平,強化運營監控管理,減低經營風險;
                    四要以現代物流理念為指導,從產品設計、工藝流程、質量保證,物資采購和生產組織等諸環節入手,實施總成本控制,提高資金利用率和資產貢獻率,降低廢品率和資產負債率。
                5、強化質量和安全管理
                    堅持"質量第一",因為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堅持"安全第一",因為安全生產即是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又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因此,質量和安全管理是企業基礎管理的核心內容。扎實貫徹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認真落實《機械制造企業安全質量標準化考核評級標準》,是企業生命攸關、時刻不可懈怠的基本建設。
                    一要建立健全從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儲運銷售、技術服務等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壽命的產品質量管理體系;按照零缺陷的要求和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實施質量否決、質量追溯、缺陷產品召回和信守承諾等誠信管理;
                    二要認真貫徹產品標準,推進質量認證、標準符合性認證和新產品鑒定;凡涉及人身、財產安全的產品,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許可證規定和強制性標準,確保產品質量合格;
                    三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積極采取防范措施,加強危險源控制,減少各類傷害事故與職業病,消除作業風險與職業危害;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各項安全操作規范,強化安全生產標準,加大安全投入,確保人身和設備安全;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建立安全生產預警機制,制定應急救援預案;
                    四要把質量保證、安全生產與職工崗位技能培訓有機結合,進一步強化職工勞動保護和常態化的質量,安全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全體員工的質量、安全意識。
                6、加大"兩化融合"的推進力度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實現"兩化融合",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國策之一;信息化和可視化,是支持企業實現敏捷制造的重要手段,也是使企業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生產方式轉變的重要途經;信息化對企業發展的倍增效應和催化效應,不容置疑。但調查顯示,除少數優秀大中型企業外,多數企業管理信息化現狀不容樂觀。首要問題是"信息化人才匱乏",其次是"缺乏統一規劃"、"資金投入不足"、"實施周期過長"、"信息孤島突出"等,這些問題的高頻出現,除與機械行業門類過多、產業鏈長、配套關系復雜等因素外,更多細節的原因需要通過深度調研,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一要明確職責分工及組織保障。信息化具有綜合性、系統性、整體性,是一項系統工程;信息化建設是"一把手工程",要在企業主要領導親自過問下,統籌安排,總體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二要謹慎對待技術路線的選擇和信息標準化。緊密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站在整體信息集成的角度選擇軟件,在強調實用性的同時追求先進性,并逐步加快從信息孤島向系統集成和開放轉變;
                    三要重點建設企業資源計劃管理(ERP)、供應鏈管理(SCM)和客戶關系管理(CRM)等信息系統,提高產品設計開發、生產制造、物資采購、市場營銷等環節的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要借助網絡技術,發展電子商務,實現全球信息資源共享;
                    四要克服單純的技術觀點。信息化建設的成功,不僅需要技術先進的硬件和軟件,更需要依賴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實踐;要特別關注培養、引進信息化管理的復合型專門人才,使其不僅具備相當的信息技術水準,還要知曉機械行業的技術與管理,切實擔負起整個網絡平臺的有效維護和安全運行。
                7、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和創新型人才的開發
                人力資源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要認真貫徹國家提出的人才強國戰略和"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大力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和創新型人才的開發。
                    一要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充分發揮人才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企業和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在企業發展中,要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人才投資優先保證,并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二要營造以勝任能力建設為核心的,平等公開、競爭擇優的優化人才環境,建立和完善各項激勵機制,不斷提高人才的待遇水平;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制度障礙,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
                    三要重點引進和培養創新型研發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型高級技能人才;強化各級各類員工的培訓,全面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大各類專業人才的儲備,做到人才資源的總量和質量與企業的戰略發展相匹配。
                8、抓好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制造
                    落實節能減排措施,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是新時期加強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切實完成"十二五"國家提出的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總體目標要求,是每個企業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要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淘汰落后產能的相關政策和節能減排標準,積極采用高效節能的技術工藝及設備,大力開發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新技術、新產品,以綠色制造帶動產業轉型;
                    二要強化基礎性工作,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加強能源資源的計量、監測和統計,完善節能減排消耗定額管理,嚴格目標責任的評價考核;
                    三要積極落實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激勵政策,對購買高效節能裝備產品的終端用戶給予節能補貼;狠抓資源綜合利用,充分利用余熱、余壓、廢氣、廢水、廢液、廢渣,發展循環經濟,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方針,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
                9、加強文化建設和人本管理
                    企業發展的導向是戰略,戰略管理的靈魂是文化。以人為本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基本特征;以振興裝備制造業為共同理想凝聚全體員工、以富國強企的愿景激發廣大員工的創造活力,是企業文化的使命所在。
                    一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將以"包容、溝通、責任"為核心的企業文化理念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認真總結提煉獨具個性的企業精神和核心價值觀,并通過各級管理人員的率先垂范和各種文化載體的充分展現,使企業文化的內涵、目標和相關制度為廣大員工認同和遵循;
                    二要把企業文化建設與推行人本管理有機結合,把促進企業發展與實現員工的個人價值有機結合。尤其在社會轉型加快、各項改革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更要高度重視勞動關系的協調和融洽;要認真實施勞動合同制度,充分尊重個人的價值和能力,切實維護員工的合法權益;要建立科學的薪酬結構,探索實行工資協商制度,使員工的勞動價值得到合理的回報;要加強員工崗位技能培訓和知識更新,全面提高員工素質,不斷改善勞動環境和條件。
                    三要發揮企業黨群部門的優勢,積極配合行政領導,深度推進人本管理,加強勞動關系協調,創造性做好企業文化建設的組織和實施工作;通過不斷宣傳、教育和強化,引導廣大員工共同打造文化品牌,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10、堅持守法經營,履行社會責任
                    近年來,許多企業普遍加大社會責任的工作力度,積極推進社會責任的工作體系和制度建設,已有數十家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當前,企業既要堅持和深化對社會責任的認同,更要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在實現社會責任的同時,更好地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一要找準履行社會責任的落腳點,把企業內部涉及社會責任的各項工作做好,如堅持守法經營,照章足額納稅,維護勞動者、投資者與債權人權益,保護知識產權,反對不正當競爭,杜絕商業賄賂,堅持道德底線,踐行自律公約等;
                    二要建立和健全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完善各項誠信制度,有效降低失信風險;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征詢系統,向社會公開、公正地披露信息,自覺接受用戶和社會的監督;
                    三要正確處理好與利益相關方的關系,做到對股東負責、對客戶負責、對員工負責,并為其創造價值;要在開展經貿活動中,秉持與供方、客戶、銀行、社會以及合作伙伴"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努力營造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抓發展與促和諧并舉的良好局面;
                    四要為社會創造價值,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熱心慈善事業,支持教育、文化、衛生、環保和軍民共建等社會公益活動,做合格的"社會公民"。
                11、實施"走出去"戰略,探索全球化經營
                    上個世紀末,我國提出"走出去"戰略,先后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鼓勵企業走出國門,開拓海外市場;進入21世紀,隨著生產國際化和市場國際化,使眾多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國外市場的開拓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尤其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化經營已經成為我國企業抓住機遇,實現突破,謀求長遠發展的重要途徑。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凡有條件 進入全球化經營的企業,除了要有利用國際資源、占領國際市場的戰略意識和膽識,還需要有科學的發展戰略和策略。
                    一要根據全球化的目的和出發點,結合企業自身的能力和特點,認真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制定和實施從單一的貿易型或生產型向貿易、投資、研發、生產,金融一體化轉變的發展戰略;并在戰略指導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和使用,從而實現在全球范圍內的利潤最大化;
                    二要建立一支能夠駕馭全球運營的管理團隊,企業的核心領導層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和眼光,以及實施全球化經營的能力,保持最高管理層有一定比例的海外學習工作經驗;
                    三要注意充分了解全球化的經營環境,重視對境外所在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投資環境進行研究和評估,長期跟蹤境外合作和并購項目;
                    四要大力培養和引進各類全球化經營人才,構建高效的組織架構,高度重視掌握先進的技能和管理流程,能夠有效平衡全球視野與本土理念的企業文化,正確處理好文化差異;
                    五要適應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和自身戰略需求,適時進行戰略調整,在推進全球化的同時,加強本土化,實現企業的全球化本土經營。
                12、建立適度靈活和持續穩健的增長模式
                    企業經營是一場"長跑",既要體現速度,更要體現耐力。有遠見的企業家應該自覺遵循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防止"求快"掩飾的浮躁,也要防止"求穩"忽視創新,探尋"求快"與"求穩"之間的積極平衡,堅持適度靈活和持續穩健的科學發展模式。努力做到對企業的愿景定位更為清晰,對主業的發展更為關注,對內功的修煉更為倚重,對創新的追求更為實際,對機會的把握更為謹慎,實現企業從快速發展向持續穩健發展的轉型。
                    一要保持對品牌和品質的高度敬畏,這是所有成功企業始終堅守的基本邏輯。品質改變世界,企業的品牌和品質是市場的制高點,只有建立高品牌的信任度和品質的認可度,才能在市場中居高臨下,贏得主動權;
                    二要堅持經營人心,與員工、商業伙伴一起成長。善待員工,善待商業伙伴,和員工、供銷商共同拼搏,共享發展成果,共贏未來愿景,才是企業發展的持久之道;
                    三要堅持顧客導向,持續創新。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主動進行自我調整;在產品、服務、組織、技術、品牌、資本等各要素的競爭中積極尋找商機,以異乎尋常的韌性和定力,不斷進行創新轉型;
                    四要更新經營理念,突破現有的商業模式。在網絡信息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品牌、一流企業賣標準"的經營理念, 已經發展為"超一流企業賣平臺"。平臺效應的強弱既考驗產品的高品牌信任度,更考驗企業對各類相關資源的協調與平衡。超一流企業憑借開放的,能整合更多信息的服務平臺,實現較大的資源吸附效應,相較競爭對手,具有更大的優勢。
                (三)全行業企業管理創新的重點工程
                1、深入推進現代化管理示范工程
                    機械工業"現代化企業管理示范工程",是由"九五"開創的"兩范"工程、"十五"提升為"1250工程",到"十一五"拓展為"現代化企業管理示范工程",成為機械行業通過抓典型示范,引領和推動企業管理整體優化的唯一重要載體。歷經15年的探索實踐,該項創建活動受到企業的廣泛認同,先后培育出2116家"管理基礎規范達標企業"、262家"管理進步示范企業"和89家"現代化管理企業",有力促進全行業企業管理整體水平提升,示范效應日益明顯。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監察部等中央九部委"關于清理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的意見"中,批準該項工程為保留項目,繼續加強管理、規范實施,使其合法性和權威性進一步得到確認。
                "十二五"期間,"現代化管理示范工程"創建活動的安排是:
                (1)以評定現代化企業管理示范典型為載體,以考核企業管理整體水平為主要標準,繼續培育"管理基礎工作規范達標企業"、"管理進步示范企業"和"現代化管理企業"的示范梯隊;同時,對大型企業集團和省市機械工業園區與產業集群地區,探索開展"管理示范基地"的創建活動,使創建活動向廣度和深度延伸;
                以表彰優秀企業管理工作者為載體,以衡量管理工作業績為主要標準,以工作在一線的專職企管工作者為對象,遴選優秀車間主任、優秀企管工作者、優秀企業家,授予稱號,給予表彰并重點宣傳;
                (2)要根據形勢發展需要,逐步完善推進機制。作為該項工程的主辦方中國機械工業管理協會(以下簡稱中機企協),要進一步健全與各行業協會和地方協會聯合推進該項工程的相關制度和工作程序;并對以上各項考評中涉及的10余項考核評價標準,逐項進行審定和修改完善,并于2011年下半年頒布實施;
                (3)在創建活動中,要始終堅持"四項原則",即堅持企業自查、自主申報原則,堅持質量第一、寧缺毋濫原則,堅持網上公示、公平、公正原則,堅持不收費原則;同時,適時進行抽查和復檢工作,對不具備優秀企業條件的,將取消其榮譽資格,以保證創建活動健康扎實開展。
                2、繼續打造企業管理創新成果推廣工程
                    《中國機械行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審定、發布辦法》,已成功實施18年,并舉辦17屆成果審定和發布活動,先后有415項企業管理創新成果,通過審定后在業內和社會上推介。"十二五"期間,將該項活動提升為"企業管理創新成果推廣工程",在全行業更大范圍內深入推進;在認真總結前段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審定標準和相關辦法,調整充實高素質的專家評審團隊;堅持以經過實踐檢驗、實施效果突出為主要標準,實行一年一屆審定發布的有效制度;對各項創新成果,通過現場會、經驗交流會以及在網站上開辟專欄等形式加以推廣;對管理創新取得重大進展的優秀企業典型經驗和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社會公認的先進管理模式,將推薦參評國家工信部"工業和通信業企業管理創新獎",并經過凝煉提升,編入《決勝未來的管理實踐---中國機械工業企業現代化管理經典案例叢書》,在業內外廣泛推介。
                3、努力創建中小企業管理提升工程
                    目前中小企業已占全行業企業總數的90%以上,成為我國機械制造業振興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中小企業中加工貿易型、資源依賴型和能源消耗型企業占比很大,多數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因此,調結構、轉方式、上水平的任務十分繁重。為此,要大力加強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提升工作,指導其加速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掌握關鍵技術,培育自主品牌,不斷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要積極參與國家工信部開展的"向中小企業送咨詢服務"的管理下企業工程,組織行業協會、專業咨詢機構和管理經驗豐富的專家,選擇部分中小企業和中小企業集群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現場指導和管理診斷,幫助中小企業制定一廠一策的管理改進措施;繼續實施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有計劃地對企業經營者進行培訓;遴選一批信譽好,產品有特色的中小企業,跟蹤服務,常年咨詢,支持培育,使其迅速成長為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專的優秀企業。
                4、堅持推進企業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
                    持續開展企業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的培訓,全面提升從班組長到企業高管的各級經營管理人才的現代管理意識和基本素質;規模以上企業要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學習型組織創建活動,大力推廣"40+4"(即每周工作40小時、業余時間集中學習4小時)的團隊學習模式;以企業內部培訓為主,能者為師,編好教材,常年堅持,努力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把企業辦成一所學校;要建立和完善核心員工和關鍵崗位的評價模型,加強核心員工隊伍建設和關鍵人才培養;要探索建立企業管理人才庫,為有效地選用經營管理者提供支持和服務;
                    繼續深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工作,繼續落實機械工業高技能人才隊伍振興方案,進一步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組織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和優秀技能人才的表彰獎勵活動;通過行業上下共同努力,培育一支由初、中、高級技術工人、技師、高級技師組成的技術技能型、知識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管理技能型的技術工人隊伍。
                5、積極開展管理學科的理論研究
                    各級行業組織要會同重點企業、有關院校和科研機構,密切關注企業管理學科的發展動態,把握國內外先進企業管理理論的發展趨勢,掌握行業內企業管理發展狀況及所遇到的普遍問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調查研究,選準研究課題、提出研究成果,為政府有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要繼承和發揚機械行業重視企業管理工作的優良傳統,注重將傳統的管理經驗與現代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相結合,為現代管理科學方法的推廣應用提供智力支持,為創建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行業企業管理體系做出貢獻。
                    在連續8年滾動推進的基礎上,"十二五"期間要繼續堅持每年一屆的《中國機械500強》研究報告發布活動。通過數據積累和比較分析,考核當期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力求準確反映我國機械行業的最新進展,客觀描述機械制造企業的真實現狀,幫助企業認清自我、準確定位、增進了解、創造機會、合作共贏、促進發展;要不斷提高報告的研究水平,充實完善模型編制的相關參數,力爭基礎數據的真實無誤,確保報告的真實性、科學性、時效性、公正性,使其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日益增強。
                6、深入拓展企業管理的咨詢服務
                    中機企協要在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統一部署下,充分發揮綜合性專業管理組織的作用,運用與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合署辦公的資源優勢,以持久推進全行業企業管理進步為己任,以各行業協會和各省市地方協會為依托,廣泛組織業內外專家、學者和管理工作者,深度探索機械制造業企業管理的發展規律和特點;緊緊圍繞企業的需求,打造服務平臺,努力在企業深化改革、發展戰略、自主創新、文化建設、人本管理、兩化融合、資本運營、并購重組以及精益生產等諸方面做好一廠一策的診斷咨詢和培訓服務;在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著力抓好老、中、青相結合的企業管理咨詢專家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咨詢服務網絡的建設;要以行業利益代表者和代言人的身份,指導和幫助企業全面落實國家關于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各項方針政策,更好地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延伸閱讀
                13.7K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边| 色yeye在线观看| 欧美特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在线不卡| 中文字幕人妻三级中文无码视频 | 亚洲欧美在线看|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最新国产精品好看的国产精品|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 | 老师邪恶影院a啦啦啦影院| 夜夜影院未满十八勿进|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 抱着cao才爽|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男人扒开女人下面狂躁动漫版 | 一级免费黄色毛片| 日本一区视频在线|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老司机午夜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sihu免费观看在线高清| 日韩欧美卡一卡二卡新区| 午夜欧美日韩在线视频播放| 豆国产96在线|亚洲|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a在线观看| 91啦在线视频| 手机在线看片国产|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毛片毛片免费看| 四虎在线最新永久免费| 青青草视频成人| 国产美女久久精品香蕉69| aaa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一级黄色大片网站|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7 | 2022国产精品最新在线| 在线播放无码后入内射少妇| tube欧美69xxxx|